這類文章很多,也算是老調重彈的主題。不過會一直被詢問跟提起也就表示大家真的對這個議題感到很困擾呢!尤其美國又再移民政策改變的情況遇上疫情停收研究生,不能出國留學到國外研究室的話,該怎麼辦?
先下結論,找個好老師。放諸四海皆同,甚至不論是理科或是文史哲。
畢竟,說到念研究所,不外乎就是「找學校」「找指導老師」「找題目」
每個項目底下自然有(對你來說)極好與還好的選項(在這裡不討論極不好的,極不好就別選了吧,兩個以上還好的選項也不予討論)
那麼當你有
- 好學校、好老師、好題目:請馬上簽約!(噢請仔細看看是不是詐騙(認真))
- 好學校、老師普通、好題目:請深思
- 好學校、好老師、題目還好:題目不至於排斥的話,請排第二順位
- 學校普通、好老師、好題目:請排第一順位
大部分的人可能沒這麼幸運有組合 1 可以選擇。不過,也不見得大家都有兩個以上的組合可以選,如果你剛好有可以選擇的奢侈疑惑。基本上依據就是選好老師。
在你研究做三到四年甚至更久,再喜歡的題目也會看著生厭。在歐洲系統(其他不知道所以在此特定地區)博士班基本上如同工作,想要不斷學習嘗試新技術的機會基本上少之又少。畢竟三四年就要有產出、有故事可以說,還讓你技術不斷翻新,可能就不是凡人世界,這裡也就不討論。因此挑選喜歡、有挑戰性、讓你每天都能充滿熱情的工作,這件事在一年半載過後也是會變化的。
再好的老師,三四年也會有衝突也會爭論也會不滿。不過一個好老師,不會因為不同意你的論點就藐視你;不會因為你做錯某件事,就再也不跟你說話。而一個好老師,會盡可能幫助你(或至少支持你)越過困難(不論是科學上或是生活上;不論是實際層面還是心理層面)
什麼是好老師?
如同前面提到的,好的老師會支持你。給予你工作上需要的幫助,可能是提點、鼓勵或是資源。會提供良好的互動平台跟管道。這樣的好老師也會關心你是否滿意目前的工作內容與進度,有任何不滿或希望學習的技術跟需要的材料,都有討論空間。當然前述提到「對你來說」的好老師,這點就非常因人而異,有人需要無時無刻被關心被詢問進度被鼓勵;有人喜歡自由發揮保有自己的空間。挑到「適合你的好老師」是最重要的。畢竟你不能改變這些老師的個性。
要怎麼知道這位老師是什麼樣的人?是否符合你的互動期待?
一般而言,認識老師的管道有
- 老師們互相推薦
- 共同會議認識
- 面試
不管是哪一個,都請好好找這位老師面對面或視訊談談,看著對方的表情舉動應對,來了解是不是對盤。這個觀察其實是雙向的。只是很多面試者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權都會過於自覺屈居劣勢(自然也不是說要趾高氣昂,別誤會了)。
同時,更重要的是,和對方的目前學生、過去的學生聯繫並了解老師的待人處事方式、實驗室規矩與在意的事情。(比如工作時間是早八晚十還是早七晚五,當意見衝突的時候會怎麼處理,這種或許是小細節但不對盤的情況卻會是影響最大的癥結點)相信我,有良心的學生都會坦白告知,如果不方便講也可以從表情語氣判斷 (曾經面試的時候,對方實驗室目前的學生說"我們實驗室平均七年才畢業,要好好考慮")。
小技巧在這 👇👇
在提出申請之前必然會看過對方實驗室的網頁吧 (沒有的話請馬上去看),把過去發表看仔細 (台灣學生想申請國外學校,大部分都希望進入大咖老師旗下,可以有一篇 Nature 或 Science 的發表,但請認真研究發表的時間跟頻率,如果十年一篇,那麼若不是你上輩子香燒得夠,不然要三四年就有第一作者的 Nature 或 Science,可能要回家好好燒個香先)。
也請順便研究一下對方歷年的學生,個人會選擇的德國人 : 外國人 (數量) 約莫等於 1:1 的。如果只收過德國人的老師,通常不知道怎麼跟外國學生相處 (遇過面試沒在管你時差的老師,直接約個台灣半夜那種);相反的如果只收外國人 (尤其亞洲人),那很常是當地學生都知道這老師很雷了。這也只是經驗談,還請自己眼睛張大好好判斷!
在面試時可以提出什麼問題,來幫助自己做判斷?
首先,你必須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喜歡或適合什麼樣的指導方式、什麼樣的互動模式是你希望建立的。
當你了解自己之後,以歐洲學校為例(因為不確定其他地方文化在溝通方面的直接程度因此只以歐洲為例)面試時候可以不妨直接問問老師規矩與指導方針。並多觀察與學生的互動方式。
那麼,回到文章一開始問的「是否一定得留學才能...(找到好老師)」
當然不是。
畢竟「天下的烏鴉一般黑」在那裏都有好老師也都有不怎麼樣的老師,同時也非常見仁見智。了解自己之後,開啟敏感模式在面談過程好好觀察,都有機會看出對方是個怎麼樣的老師!
祝福大家都能找到理想的研究室。
留言
張貼留言